日本午夜一区二区三区,欧美日韩亚洲有码,日本一区二区久久,久久精品久久精品

  • <ul id="ieuqt"></ul>
    1. <td id="ieuqt"><tbody id="ieuqt"></tbody></td>
    2. <div id="ieuqt"><listing id="ieuqt"><noframes id="ieuqt"></noframes></listing></div>
      貴州“茶奶奶”:背簍背起的生活有多重 | 百姓年度賬單
      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      下載APP 下載APP
     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      一頭大象-普洱茶

      貴州“茶奶奶”:背簍背起的生活有多重 | 百姓年度賬單

      經(jīng)濟,對于千家萬戶的普通百姓來說,往往就是一幀幀具體生活畫面的定格。新春到來之際,新華每日電訊推出《新春走基層·他們的年度賬單》組合報道。普通勞動者的個人小“賬面”,折射中國經(jīng)濟的大脈搏。通過這些尋常故事,我們可以感受中國人的勤勞堅韌,觸摸中國發(fā)展的內(nèi)生動力,堅定對中國經(jīng)濟的信心。

      對于梨子園村的“茶奶奶”來說,過去一年,是靠茶掙錢的第一年,幫子女減輕了不小的負擔。

      楓香鄉(xiāng)梨子園村位于貴州省石阡縣的山區(qū),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高度配合武陵山區(qū)的土壤與氣候,適宜茶樹生長。

      村里在2009年前后栽了不少茶樹,但茶產(chǎn)業(yè)一直沒做起來,不少茶園就此荒廢了,草長得比人都高。

      這幾年,村里依靠財政銜接資金、東西部協(xié)作項目、新華社幫扶力量協(xié)調(diào)來的捐贈資金,辦起了茶葉加工廠,讓村民對茶有了盼頭。

      全村500多名村民,200多名青壯年在外務(wù)工,現(xiàn)階段村里茶產(chǎn)業(yè)想發(fā)展,就得指望著六七十歲的“茶奶奶”們。

      2023年的夏季,首次有茶青收購商來村里收購夏茶,雖然價格只有三四塊錢一斤,但對老人們來說,一天能采出個百八十塊,也是筆可觀的收入。

      夏茶采收首日,臨近收購點打烊,78歲的徐顯芝才送茶青過來。身子有些佝僂的她,背著一個半人高的背簍,里面裝著30多斤茶青。結(jié)了125元現(xiàn)金后,她背起空背簍笑著離開,不忘喊上一句:“明天我還來!”

      徐興明在夏茶時分采收茶青。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莫鑫 攝

      徐興明患有慢性腦梗塞,2023年在縣醫(yī)院住院兩次,醫(yī)保報銷后花了2000多元,再加上平常治療高血壓的用藥,種茶采茶賺的錢基本夠用。

      “今年我想辦一個慢性疾病證,這樣藥費還能再節(jié)省一筆。”徐興明原先在家里還養(yǎng)豬,年紀一大,干不動了,也就管管茶,種幾分地玉米,再喂幾只雞。

      與兩位徐老太相比,今年80歲的譚文香管茶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,自己和老伴邵憲臣管十畝茶園,春夏兩季只采出5300元左右。加上賣玉米的1700元,養(yǎng)老金3400多元,2023年老兩口的收入加起來剛剛超過一萬元。

      冬管時,老兩口五六點鐘就起床,喂好豬,做好要帶到茶山的飯菜后就出門了。在山上一干就是一天,快日落再回家吃飯。

      譚文香正在采收茶青。受訪者供圖

      “我們五月買了一頭豬,160多斤,花了2080元,十月份又買了兩頭小豬,一共花了1600元?!弊T文香和記者算了算去年的花銷。

      “每個月電費要四五十塊,兩個人的手機話費要百八十塊,買了幾個曬玉米的席子700塊,今年買米花了1000塊,我倆人每個月的藥錢加起來還要200多塊……”邵憲臣在旁邊又補充了一大串日常花費。

      “兩個兒子都很孝順,每年分肉都要給我錢,我不要錢,他們就不要肉。”譚文香家的年豬眼見著要長到360斤,她計劃給兩個兒子各分一扇100多斤的豬肉。

      “雖然我今年80歲了,但是還能背60多斤的背簍,身體還可以,我覺得自己能干到90歲。孩子們東奔西跑打工不容易,能幫他們減輕些壓力就好?!弊T文香說。

      “聽說湄潭那邊有斜挎在身上的采茶竹筐,既透氣,還能裝10斤茶青,能不能讓村里幫忙聯(lián)系去買一個,省不少事兒,看著像那么回事兒?!毙碌囊荒?,這是三位“茶奶奶”的共同愿望。

      來源:新華每日電訊

      如涉及版權(quán)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